为实现高度数字化的社会,半导体日益微型化、层叠化,温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也随之增大。
NX-HTC通过节省空间和可视化特征量,助力满足严苛的温控要求,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为实现高度数字化的社会,半导体日益微型化、层叠化,温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也随之增大。
NX-HTC通过节省空间和可视化特征量,助力满足严苛的温控要求,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课题】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温度,需要增加温控点数,这会增加设备数量,难以维持现有占地面积
每台单元支持8Ch控制*1。
与使用两台传统产品NX-TC 4Ch相比,
在宽度方面节省了约40%的空间。
*1. 标准控制情况下
【课题】所需的加工精度日渐精密,为了提升生产质量,必须减小温控波动幅度
【课题】所需的加工精度日渐精密,设备结构的温度会影响质量
需要对管道和阀门等各种位置进行温度测量
可使用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进行温控并
监视设备结构的温度。
• 测量温度为-50~500°C、-50~1,000°C
• 重复性为±0.5°C、响应速度为0.14秒(95%)的高精度高速测量。
• 可使用专用软件ES1-TOOLS(可从网站免费下载)监视温度或变更辐射率、移动平均功能和输出范围。
【课题】• 不可预测的外部干扰引发晶圆翘曲等工件变形现象和
加热器或传感器错位或老化等设备变化导致合格率降低
• 出现缺陷时,需要花时间调查发生异常的范围和原因
工件、设备、环境变化示例
特征量可视化功能可根据生产期间的温度波形和操作量波形自动计算并量化温控指标(多年温控知识和经验的指标),可以清晰揭示工件、环境和设备的变化。
通过监视特征量可以检测工件、环境和设备的细微变化。
【课题】• 温控要求因半导体微型化和层叠化而日益严苛,常规外部干扰引起的温度变化会影响品质
• 常规外部干扰导致的温度变化需要等待一定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生产能力无法提升
外部干扰抑制功能是一项控制功能,能够针对可预测的外部干扰预先抑制温度变化。可通过在外部干扰出现前向温控器单元输入信号启动本功能以增减操作量。通过外部干扰自动调谐功能,自动调整FF(前馈)操作量、FF动作时间和FF等待时间。
下面介绍NX-HTC系列的特征量可视化功能。(3分00秒)请点击观看视频
如需了解各型号的最新适用标准,请访问本公司主页(www.fa.omron.com.cn)或联系本公司销售负责人员进行确认。
种类 | 产品名称 | 规格 | 型号 | |||||||
---|---|---|---|---|---|---|---|---|---|---|
Ch数 | 输入类型 | 输出 | 输出点数 | CT输入点数 | 控制类型 | 转换时间 | I/O刷新方式 | |||
NX系列高功能温度调节单元 |
高功能温控单元4点型 ![]() |
4Ch | 全量程多输入 (热电偶/ 测温电阻体/ 模拟电压/ 模拟电流) |
电压输出 (SSR驱动用) |
4点 | 4点 | 加热冷却控制 | 50m sec | 自由运行刷新 | NX-HTC3510-5 |
线性电流输出 | 4点 | |||||||||
高功能温控单元8点型 ![]() |
8Ch | 电压输出 (SSR驱动用) |
8点 | 8点 | 标准控制 | NX-HTC4505-5 |
产品名称 | 规格 | 型号 |
---|---|---|
冷接点传感器 | NX-HTC专用 *1 | NX-AUX03 |
*1. 冷接点传感器随附于NX-HTC本体,但损坏或丢失时也可单独购买。不适用于NX-TC。
产品名称 | 规格 | 型号 |
---|---|---|
电流检测器(CT) | 孔径:φ5.8 | E54-CT1 |
孔径:φ5.8 | E54-CT1L *2 | |
孔径:φ12.0 | E54-CT3 | |
孔径:φ12.0 | E54-CT3L *2 |
*2. 此为附带导线的规格。如需UL认证,请使用这些CT。
冷接点传感器(NX-AUX03)
NX-HTC本体随附一个冷接点传感器。
项目 | 规格 | |
---|---|---|
结构 | 控制柜内置型 | |
接地方法 | D种接地(第3种接地) | |
使用环境 | 使用环境温度 | 0~55°C |
使用环境湿度 | 10~95%RH(无结露、无结冰) | |
大气环境 | 无腐蚀性气体 | |
储存环境温度 | -25~+70°C(无结露、无结冰) | |
使用海拔 | 2,000m以下 | |
污染等级 | 污染等级2以下:符合IEC 61010-2-201标准 | |
抗干扰性能 | 符合IEC 61000-4-4标准、2kV(电源线) | |
过电压种类 | 类别II:符合IEC 61010-2-201标准 | |
EMC 抗扰度等级 | 区域 B | |
耐振动 | 符合IEC 60068-2-6标准 5~8.4Hz、振幅3.5mm、 8.4~150Hz、加速度9.8m/s2 X、Y、Z各方向100分钟(扫描时间10分钟×扫描次数10次=总计100分钟) |
|
耐冲击 | 符合IEC 60068-2-27标准,147m/s2 X、Y、Z各方向3次 | |
绝缘电阻 | 参见各NX单元的个别规格 | |
耐电压 | 参见各NX单元的个别规格 | |
适用标准 *1 | cULus:Listed(UL 61010-2-201)、UL121201、EU:EN 61131-2、RCM、 KC:韩国电波法注册、UKCA |
*1. 如需了解各型号的最新适用标准,请访问本公司主页(www.fa.omron.com.cn)或联系本公司销售人员确认。
功能名称 | 内容 | 支持该功能的单元 | |
---|---|---|---|
自由运行刷新方式 | NX总线的刷新周期和NX单元的输入输出更新周期不同步的I/O刷新方式。 | 全型号 | |
使用通道选择功能 | 禁用未使用的通道的控制运算处理、异常检测处理和输出处理的功能。即使禁用,本单元的转换时间也不会缩短。 | 全型号 | |
输入功能 | 输入类型设定 | 设定连接至温度输入的传感器输入(热电偶、测温电阻体) 或模拟输入(电流4~20mA/0~20mA、电压1~5V/0~5V/0~10V)的输入类型的功能。 |
全型号 |
温度单位(°C/°F)设定 | 用于设定测量值的温度单位(°C(摄氏度)或°F(华氏度))的功能。 | 全型号 | |
小数点位置设定 | 对于数据类型为INT型的测量值、目标值和报警值(包括报警上下限值)参数,可设定小数点后的显示位数。若上位设备将上述对象参数的小数点位置视为固定,则取代其他公司的温控单元时,可兼容与小数点位置相关的设计变更。 | 全型号 | |
冷接点补偿启用/禁用设定功能 | 在使用热电偶输入时选择启用或禁用安装在端子台上的冷接点传感器的冷接点补偿的功能。 | 全型号 | |
温度输入补偿功能 | 用于补偿测量值的功能。适用于传感器存在偏差或测量值与其他测量设备存在差异时。提供1点补偿和2点补偿。 | 全型号 | |
输入数字过滤 | 设定应用于一次延迟运算过滤器的时间常数,以去除混入测量值的干扰成分的功能。 | 全型号 | |
端子环境温度测量功能 | 测量高性能温控单元的端子环境温度的功能。 | 全型号 | |
模拟输入设定 | 在使用模拟输入时设定缩放比例,以将电流/电压的模拟量用作控制内容的输入的功能。 | 全型号 | |
控制运算功能 | ON/OFF控制 | 预先设定“目标值”,并在控制期间温度达到目标值时将控制输出变为OFF的控制功能。 | 全型号 |
PID控制 | PID控制是通过组合比例(P)控制、积分(I)控制、微分(D)控制,反馈至设定的目标值,以统一检测值的控制功能。 | 全型号 | |
加热冷却控制 | 控制加热和冷却的功能。 | 加热冷却控制 型型号 |
|
控制开始/停止功能 | 指示温控开始/停止的功能。 | 全型号 | |
正/反动作 | 指定反动作和正动作的功能。 | 全型号 | |
手动操作量 | 在PID控制期间输出指定操作量的功能。 | 全型号 | |
异常时操作量 | 在发生传感器断线异常时输出固定操作量的功能。 | 全型号 | |
操作量限制 | 在PID控制中限制计算出的操作量并输出的功能。 | 全型号 | |
负载断开时的操作量 | 负载断开指CPU单元或通信耦合器单元与上位的通信异常、NX总线异常等原因导致与高性能温控单元的连接中断。负载断开时的操作量功能用于在连接至CPU单元的高性能温控单元由于NX总线异常、CPU单元WDT异常等原因无法从CPU单元接收输出设定值时,执行预先设定的输出动作。对于从站终端,是在高性能温控单元由于通信耦合器单元与上位的通信异常或NX总线异常等原因无法接收输出设定值时,执行预先设定的输出动作的功能。 | 全型号 | |
负载短路保护功能 | 负载短路指连接至高性能温控单元的电压输出(SSR驱动用)的外部设备(SSR)短路。负载短路保护功能用于在连接至电压输出(SSR驱动用)的外部设备(SSR)短路时,保护高性能温控单元的输出电路。该功能为具有电压输出(SSR驱动用)的高性能温控单元所有。 | 具有电压输出 (SSR驱动用) 的型号 |
|
操作量分支 | 根据分支源Ch的操作量,以梯度值或偏置形式将计算出的操作量输出至分支目标Ch。 | 标准控制型型号 | |
外部干扰抑制功能 (预增减功能) |
通过在外部干扰导致温度变化之前增减预先设定的操作量抑制温度变化的功能。 | 标准控制型型号 | |
调谐功能 | AT(自动调谐) | 导出PID常数的调谐方式。利用限制周期法,根据控制对象的特性自动计算PID常数的功能。 | 全型号 |
D-AT (外部干扰自动调谐) |
自动计算外部干扰抑制功能(预增减功能)参数的功能。可计算FF等待时间、FF动作时间、FF段1~4的操作量。 | 标准控制型型号 | |
控制输出功能 | 控制周期 | 对于时间分割比例动作,在变更电压输出(SSR驱动用)的ON和OFF的时间比例时设定周期的功能。 | 具有电压输出 (SSR驱动用) 的型号 |
输出最小开关宽度 | 指定控制输出(加热侧)或控制输出(冷却侧)的最小开关宽度的功能。将机械继电器用于连接至输出端子的执行器时,可使用该功能防止机械继电器老化。 | 具有电压输出 (SSR驱动用) 的型号 |
|
输出信号范围设定功能 | 设定线性电流输出的输出信号范围的功能。可指定为4~20mA或0~20mA。 | 具有线性电流输出 的型号 |
|
异常检测功能 | 温度报警 | 检测偏差或测量值异常的报警功能。可通过选择“报警类型”,根据用途执行报警动作。 | 全型号 |
LBA (回路断线报警) |
目标值和测量值间的控制偏差高于阈值,且测量值不变时,检测控制回路中某处出现异常的报警功能。 仅适用于采用温度输入时。 |
全型号 | |
传感器断线检测 | 检测温度传感器断线或测量值超出输入指示范围的功能。 | 全型号 | |
加热器断线检测 | 检测加热器断线的功能。控制输出为ON,且加热器电流低于加热器断线检测电流时,将判定为加热器已断线。 | 具有CT输入的型号 | |
SSR故障检测 | 检测SSR故障的功能。控制输出为OFF,且漏电流高于SSR故障检测电流时,将判定为已发生SSR故障。SSR故障指SSR短路导致的故障。 | 具有CT输入的型号 | |
预测维护功能 | 特征量可视化功能 | 可将目标值响应及外部干扰响应的控制波形中体现的控制波形的特征作为特征量数据监视的功能。 | 全型号 |
单元名称 | 高性能温控单元(4Ch型) | 型号 | NX-HTC3510-5 | |||
---|---|---|---|---|---|---|
Ch数 | 4Ch | 控制类型 | 加热冷却控制 | |||
点数/Ch | •全量程多输入:1点/Ch(4点/单元) •CT输入:1点/Ch(4点/单元) •控制输出:2点/Ch(8点/单元) |
外部连接端子 | MIL连接器34极×2 *4 | |||
I/O刷新方式 | 自由运行刷新方式 | |||||
LED显示 | [TS]LED、[OUT]LED ![]() |
CT输入部 | CT电流输入范围 | 0~0.125A | ||
输入电阻 | 约2.7Ω | |||||
可连接的CT | E54-CT1、E54-CT3、E54-CT1L、E54-CT3L | |||||
最大加热器电流 | AC50A | |||||
分辨率 | 0.1A | |||||
综合精度(25°C) | ±5%(满刻度)±1位 | |||||
温度的影响 (0~55°C) |
±2%(满刻度)±1位 | |||||
转换时间 | 50ms/单元 | |||||
传感器输入部 | 传感器类型 *1 | •热电偶输入:K、J、T、E、L、 U、N、R、S、B、C/W、PLⅡ •铂测温电阻体输入:Pt100(3线式)、 JPt100(3线式) •模拟输入:电流(4~20mA/0~20mA)、 电压(1~5V/0~5V/0~10V) |
控制输出部 | 共通 | 控制输出类型和点数/Ch | 电压输出(SSR驱动用):1点/Ch线性电流输出:1点/Ch |
控制输出点数 | 8点(加热4点、冷却4点) | |||||
操作量 | -105~+105% | |||||
额定电压 | DC24V | |||||
使用负载电压范围 | DC12~28.8V | |||||
输入阻抗 | 热电偶输入:20kΩ以上模拟电压输入:1MΩ以上模拟电流输入:150Ω以下 | 电压输出 (SSR 驱动用) |
内部I/O公共端线处理 | PNP | ||
控制周期 | 0.1、0.2、0.5、1~99s | |||||
分辨率 | •0.01°C以下(输入类型为热电偶K(-50~ 700°C)、Pt100(仅限-200~3500°C时)) •0.1°C以下(上述以外) |
最大负载电流 | 21mA/点、84mA/单元 | |||
标准精度 | *2 | 最大浪涌电流 | 0.3A/点以下、10ms以下 | |||
温度系数 | *2 | 漏电流 | 0.1mA以下 | |||
冷接点补偿误差 | ±1.2°C *3 | 残留电压 | 1.5V以下 | |||
输入断线检测电流 | 约0.1uA | 短路保护功能 | 有 | |||
输入检测电流 | 0.25mA | 线性电流输出 | 容许负载电阻 | 350Ω以下(電流输出) | ||
导体电阻的影响 | •热电偶输入:0.1°C/Ω (100Ω以下/每根线) •铂测温电阻体输入:0.06°C/Ω (20Ω以下/每根线) |
分辨率 | 1/10,000 | |||
输出范围 | 0~20mA 4~20mA |
|||||
预热时间 | 30分钟 | 综合精度(25°C) | ±0.3%(满刻度)但对于0~20mA中的0~4mA为1%(满刻度) | |||
转换时间 | 50ms/单元 | |||||
外形尺寸 | 30mm(W)×100mm(H)×71mm(D) | 温度的影响 (0~55°C) |
±0.3%(满刻度) | |||
绝缘电阻 | 相互绝缘的电路之间为20MΩ以上 (DC100V) |
绝缘方式 | •传感器输入和内部电路之间:电源=变压器、信号=数字隔离器 •传感器输入之间:电源=变压器、信号 =数字隔离器 •内部电路和CT输入之间未绝缘 •控制输出和内部电路之间:光电耦合器(电压输出)、数字隔离器(线性电流输出) •控制输出之间未绝缘 |
|||
I/O供电方法 | 从NX总线供电 | 耐电压 | 相互绝缘的电路之间为AC510V、 1分钟、漏电流5mA以下 |
|||
NX单元电源功耗 | •连接CPU单元时 1.55W以下 •连接通信耦合器单元时 1.35W以下 |
I/O电源端子电流容量 | IOG:0.1A/端子以下 | |||
I/O电源消耗电流 | 30mA以下 | |||||
重量 | 125g以下 | |||||
电路结构 | ![]() |
|||||
安装方向和限制 | 安装方向: •连接CPU单元时 可正面安装 •连接通信耦合器单元时 可6方向安装 限制: 冷接点补偿误差因输入类型而异。 详情请参见下方的“热电偶输入时的冷接点补偿误差规格”。 |
|||||
端子连接图 *5 | ![]() |
*1. 各传感器的设定范围和指示范围请参见“输入类型”。
*2. 标准精度和温度系数请参见“标准精度和温度系数列表”。
*3. 冷接点补偿误差因输入类型而异。详情请参见“热电偶输入时的冷接点补偿误差规格”。
*4. 请务必在传感器输入侧的接线中使用转换端子台。推荐的转换端子台为XW2K-34G-T,专用连接电缆为XW2Z-□□□EE。
*5. 冷接点补偿用冷接点传感器随附于本产品(未安装至本产品上)。使用高性能温控单元前,请务必将冷接点传感器连接至小型连接器端子台(XW2K-34G-T)上。
单元名称 | 高性能温控单元 (8Ch型) |
型号 | NX-HTC4505-5 | |||
---|---|---|---|---|---|---|
Ch数 | 8Ch | 控制类型 | 标准控制 | |||
点数/Ch | •全量程多输入:1点/Ch(8点/单元) •CT输入:1点/Ch(8点/单元) •控制输出:1点/Ch(8点/单元) |
外部连接端子 | MIL连接器34极×2 *4 | |||
I/O刷新方式 | 自由运行刷新方式 | |||||
LED显示 | [TS]LED、[OUT]LED ![]() |
CT输入部 | CT电流输入范围 | 0~0.125A | ||
输入电阻 | 约2.7Ω | |||||
可连接的CT | E54-CT1、E54-CT3、E54-CT1L、E54-CT3L | |||||
最大加热器电流 | AC50A | |||||
分辨率 | 0.1A | |||||
综合精度(25°C) | ±5%(满刻度)±1位 | |||||
温度的影响 (0~55°C) |
±2%(满刻度)±1位 | |||||
转换时间 | 50ms/单元 | |||||
传感器输入部 | 传感器类型 *1 | •热电偶输入:K、J、T、E、 L、U、N、R、S、B、C/W、PLⅡ •铂测温电阻体输入:Pt100(3线式)、 JPt100(3线式) •模拟输入:电流(4~20mA/0~20mA)、 电压(1~5V/0~5V/0~10V) |
控制输出部 | 共通 | 控制输出类型和点数/Ch | 电压输出(SSR驱动用):1点/Ch |
控制输出点数 | 8点 | |||||
操作量 | -5~+105% | |||||
额定电压 | DC24V | |||||
输入阻抗 | 热电偶输入:20kΩ以上 模拟电压输入:1MΩ以上 模拟电流输入:150Ω以下 |
使用负载电压范围 | DC12~28.8V | |||
电压输出 (SSR 驱动用) |
内部I/O公共端线处理 | PNP | ||||
分辨率 | •0.01°C以下(输入类型为热电偶K(-50~ 700°C)、Pt100(仅限-200~500°C时)) •0.1°C以下(上述以外) |
控制周期 | 0.1、0.2、0.5、1~99s | |||
最大负载电流 | 21mA/点、168mA/单元 | |||||
标准精度 | *2 | 最大浪涌电流 | 0.3A/点以下、10ms以下 | |||
温度系数 | *2 | 漏电流 | 0.1mA以下 | |||
冷接点补偿误差 | ±1.2°C *3 | 残留电压 | 1.5V以下 | |||
输入断线检测电流 | 约0.1uA | 短路保护功能 | 有 | |||
输入检测电流 | 0.25mA | 线性电流输出 | 容许负载电阻 | ― | ||
导体电阻的影响 | •热电偶输入:0.1°C/Ω (100Ω以下/每根线) •铂测温电阻体输入:0.06°C/Ω (20Ω以下/每根线) |
分辨率 | ― | |||
输出范围 | ― | |||||
综合精度(25°C) | ― | |||||
预热时间 | 30分钟 | 温度的影响 (0~55°C) |
― | |||
转换时间 | 50ms/单元 | |||||
外形尺寸 | 30mm(W)×100mm(H)×71mm(D) | 绝缘方式 | •传感器输入和内部电路之间:电源=变压器、 信号=数字隔离器 •传感器输入之间:电源=变压器、信号 =数字隔离器 •内部电路和CT输入之间未绝缘 •控制输出和内部电路之间:光电耦合器(电压输出型) •控制输出之间未绝缘 |
|||
绝缘电阻 | 相互绝缘的电路之间为20MΩ以上 (DC100V) |
|||||
I/O供电方法 | 从NX总线供电 | |||||
NX单元电源功耗 | •连接CPU单元时 1.95W以下 •连接通信耦合器单元时 1.65W以下 |
耐电压 | 相互绝缘的电路之间为AC510V、 1分钟、漏电流5mA以下 |
|||
I/O电源端子电流容量 | IOG:0.1A/端子以下 | |||||
I/O电源消耗电流 | 20mA以下 | |||||
重量 | 130g以下 | |||||
电路结构 | ![]() |
|||||
安装方向和限制 | 安装方向: •连接CPU单元时 可正面安装 •连接通信耦合器单元时 可6方向安装 限制: 冷接点补偿误差因输入类型而异。 详情请参见下方的“热电偶输入时的冷接点补偿误差规格”。 |
|||||
端子连接图*5 | ![]() |
*1. 各传感器的设定范围和指示范围请参见“输入类型”。
*2. 标准精度和温度系数请参见“标准精度和温度系数列表”。
*3. 冷接点补偿误差因输入类型而异。详情请参见“热电偶输入时的冷接点补偿误差规格”。
*4. 请务必在传感器输入侧的接线中使用转换端子台。推荐的转换端子台为XW2K-34G-T,专用连接电缆为XW2Z-□□□EE。
*5. 冷接点补偿用冷接点传感器随附于本产品(未安装至本产品上)。使用高性能温控单元前,请务必将冷接点传感器连接至小型连接器端子台(XW2K-34G-T)上。
设定项目如下所示。
设定名称 *1 | 支持软件中的显示 | 说明 | 初始值 | 设定范围 | 单位 | 变更反映时机 |
---|---|---|---|---|---|---|
Ch□ 输入类型 | Ch□ Input Type | 设定输入类型。 | 0:Pt100 -200.00~500.00°C | 请参见下表 | - | 单元重启后 |
*1. □表示Ch的编号。
设定值 | 输入类型 | 输入指示范围 | 备注 | |
---|---|---|---|---|
传感器 | 输入设定范围 | |||
0 | Pt100 | -200.00~500.00°C/-300.00~920.00°F | -220.00~520.00°C/-420.00~960.00°F *1 | 测温电阻体 |
1 | Pt100 | -200.0~850.0°C/-300.0~1500.0°F | -220.0~870.0°C/-340.0~1540.0°F | |
2 | JPt100 | -199.9~500.0°C/-199.9~900.0°F | -219.9~520.0°C/-239.9~940.0°F | |
3 | K | -50.00~700.00°C/-50.00~1280.00°F | -70.00~720.00°C/-160.00~1320.00°F *1 | 热电偶 |
4 | K | -200.0~1300.0°C/-300.0~2300.0°F | -220.0~1320.0°C/-340.0~2340.0°F | |
5 | J | -100.0~850.0°C/-100.0~1500.0°F | -120.0~870.0°C/-140.0~1540.0°F | |
6 | T | -200.0~400.0°C/-300.0~700.0°F | -220.0~420.0°C/-340.0~740.0°F | |
7 | E | -200.0~600.0°C/-300.0~1100.0°F | -220.0~620.0°C/-340.0~1140.0°F | |
8 | L | -100.0~850.0°C/-100.0~1500.0°F | -120.0~870.0°C/-140.0~1540.0°F | |
9 | U | -200.0~400.0°C/-300.0~700.0°F | -220.0~420.0°C/-340.0~740.0°F | |
10 | N | -200.0~1300.0°C/-300.0~2300.0°F | -220.0~1320.0°C/-340.0~2340.0°F | |
11 | R | 0.0~1700.0°C/0.0~3000.0°F | -20.0~1720.0°C/-40.0~3040.0°F | |
12 | S | 0.0~1700.0°C/0.0~3000.0°F | -20.0~1720.0°C/-40.0~3040.0°F | |
13 | B | 0.0~1800.0°C/0.0~3200.0°F | -20.0~1820.0°C/-40.0~3240.0°F | |
14 | C/W | 0.0~2300.0°C/0.0~3200.0°F | -20.0~2320.0°C/-40.0~3240.0°F | |
15 | PLⅡ | 0.0~1300.0°C/0.0~2300.0°F | -20.0~1320.0°C/-40.0~2340.0°F | |
16 | 4~20mA | 以下任一范围,取决于缩放比例 -19999~32400 -1999.9~3240.0 -199.99~324.00 -19.999~32.400 |
输入设定范围的-5%~105%但在数据类型的范围内 *1 | 模拟输入 |
17 | 0~20mA | |||
18 | 1~5V | |||
19 | 0~5V | |||
20 | 0~10V |
*1. 测量值(INT型)时,若该范围超出INT型的范围(-32768~32767),则输入指示范围为INT型的范围
各输入类型和测量温度条件下的标准精度和温度系数列表如下所示。
如需将温度单位从摄氏度转换为华氏度,请以下述方式计算。
华氏温度(°F)=摄氏温度(°C)×1.8+32
设定值 | 输入类型 | 测量温度(°C) | 标准精度°C(%) | 温度系数°C/°C *1 (ppm/°C *2) |
|
---|---|---|---|---|---|
输入类型 | 温度范围(°C) | ||||
0 | Pt100 | -200.00~500.00 | -200.00~300.00 | ±0.70(±0.1%) | ±0.10(±150ppm/°C) |
300.00~500.00 | ±0.20(±300ppm/°C) | ||||
1 | Pt100 | -200.0~850.0 | -200.0~300.0 | ±1.0(±0.1%) | ±0.1(±100ppm/°C) |
300.0~700.0 | ±2.0(±0.2%) | ±0.2(±200ppm/°C) | |||
700.0~850.0 | ±2.5(±0.25%) | ±0.25(±250ppm/°C) | |||
2 | JPt100 | -199.9~500.0 | -199.9~300.0 | ±0.8(±0.12%) | ±0.1(±150ppm/°C) |
300.0~500.0 | ±0.2(±300ppm/°C) | ||||
3 | K | -50.00~700.00 | -50.00~400.00 | ±0.75(±0.1%) | ±0.30(±400ppm/°C) |
400.00~700.00 | ±0.75(±0.1%) | ±0.38(±510ppm/°C) | |||
4 | K | -200.0~1300.0 | -200.0~-100.0 | ±1.5(±0.1%) | ±0.15(±100ppm/°C) |
-100.0~400.0 | ±0.30(±200ppm/°C) | ||||
400.0~1300.0 | ±0.38(±250ppm/°C) | ||||
5 | J | -100.0~850.0 | -100.0~400.0 | ±1.4(±0.15%) | ±0.14(±150ppm/°C) |
400.0~850.0 | ±1.2(±0.13%) | ±0.28(±300ppm/°C) | |||
6 | T | -200.0~400.0 | -200.0~-100.0 | ±1.2(±0.2%) | ±0.30(±500ppm/°C) |
-100.0~400.0 | ±0.12(±200ppm/°C) | ||||
7 | E | -200.0~600.0 | -200.0~400.0 | ±1.2(±0.15%) | ±0.12(±150ppm/°C) |
400.0~600.0 | ±2.0(±0.25%) | ±0.24(±300ppm/°C) | |||
8 | L | -100.0~850.0 | -100.0~300.0 | ±1.1(±0.12%) | ±0.11(±120ppm/°C) |
300.0~700.0 | ±2.2(±0.24%) | ±0.22(±240ppm/°C) | |||
700.0~850.0 | ±0.28(±300ppm/°C) | ||||
9 | U | -200.0~400.0 | -200.0~400.0 | ±1.2(±0.2%) | ±0.12(±200ppm/°C) |
10 | N | -200.0~1300.0 | -200.0~400.0 | ±1.5(±0.1%) | ±0.30(±200ppm/°C) |
400.0~1000.0 | |||||
1000.0~1300.0 | ±0.38(±250ppm/°C) | ||||
11 | R | 0.0~1700.0 | 0.0~500.0 | ±1.75(±0.11%) | ±0.44(±260ppm/°C) |
500.0~1200.0 | ±2.5(±0.15%) | ||||
1200.0~1700.0 | |||||
12 | S | 0.0~1700.0 | 0.0~600.0 | ±2.5(±0.15%) | ±0.44(±260ppm/°C) |
600.0~1100.0 | |||||
1100.0~1700.0 | |||||
13 | B | 0.0~1800.0 | 0.0~400.0 | 无法保证标准精度 | 无法保证标准精度 |
400.0~1200.0 | ±3.6(±0.2%) | ±0.45(±250ppm/°C) | |||
1200.0~1800.0 | ±5.0(±0.28%) | ±0.54(±300ppm/°C) | |||
14 | C/W | 0.0~2300.0 | 0.0~300.0 | ±1.15(±0.05%) | ±0.46(±200ppm/°C) |
300.0~800.0 | ±2.3(±0.1%) | ||||
800.0~1500.0 | ±3.0(±0.13%) | ||||
1500.0~2300.0 | ±0.691(±300ppm/°C) | ||||
15 | PLⅡ | 0.0~1300.0 | 0.0~400.0 | ±1.3(±0.1%) | ±0.23(±200ppm/°C) |
400.0~800.0 | ±2.0(±0.15%) | ±0.39(±300ppm/°C) | |||
800.0~1300.0 | ±0.65(±500ppm/°C) |
设定值 | 输入类型 | 标准精度(%) | 温度系数 (ppm/°C) |
|
---|---|---|---|---|
输入类型 | 输入范围 | |||
16 | 模拟电流 | 4~20mA | 0.1 | 340ppm/°C |
17 | 模拟电流 | 0~20mA | 0.1 | 340ppm/°C |
18 | 模拟电压 | 1~5V | 0.1 | 340ppm/°C |
19 | 模拟电压 | 0~5V | 0.1 | 340ppm/°C |
20 | 模拟电压 | 0~10V | 0.1 | 340ppm/°C |
*1. 环境温度变化1°C时,测量值的误差。
此外,测量值误差的计算方法如下所示。
综合精度=标准精度+温度特性×环境温度变化量+冷接点补偿误差
采用测温电阻体输入时,不存在冷接点补偿误差。
(计算示例)
项目 | 内容 |
---|---|
环境温度 | 30°C |
测量值 | 100.0°C |
热电偶类型 | K(4)热电偶 |
标准精度(25°C) | -200.0~1,300.0°C:±1.5°C |
项目 | 内容 |
---|---|
环境温度 | 30°C |
温度特性 | -100.0~400.0°C:±0.30°C/°C |
环境温度变化 | 25°C→30°C 5deg |
冷接点补偿误差精度 | ±1.2°C |
因此,综合精度为以下值。
综合精度=标准精度+温度特性×环境温度变化量+冷接点补偿误差
=±1.5°C+(±0.30°C/°C)×5deg+±1.2°C
=±4.2°C
综合精度为±4.2°C。
*2. ppm值相对于温度范围的满刻度。
热电偶输入时的冷接点补偿误差如下所示。
冷接点补偿误差为±1.2°C。但在某些输入类型和温度条件下存在例外情况。这些条件与对应的冷接点补偿误差如下所示。
输入类型 | 冷接点补偿误差 |
---|---|
T的-90°C以下 | ±3.0°C |
J、E、K、N的-100°C以下 | |
U、L、PLII | |
R、S的200°C以下 | |
B的400°C以下 | 无法保证 |
C/W | ±3.0°C |
请将冷接点传感器和插有冷接点传感器的转换端子台安装在离发热物体足够远的地方。
冷接点补偿误差会受到发热物体发出的热量影响而增大。
(单位:mm)
宽度30mm
将各种NX单元连接至NX系列CPU单元时的系统结构如下所示。
*1. Sysmac Studio的连接方法取决于CPU单元和工业用PC的型号。
*2. EtherCAT从站终端无法连接本公司的具备EtherCAT主站功能的位置控制单元(CJ1W-NC□81/NC□82)。
注. 如需了解是否可将NX单元连接至使用的CPU单元或通信耦合器单元,请参见使用的CPU单元或通信耦合器单元的用户手册。